一缕阳光穿过窗台,静静照亮墙壁上那张早已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对中年夫妇并肩而立好股盛,他目光坚定、笑容内敛,她眼神明亮、笑靥如花。这张拍摄于1947年的照片,定格了广东江门华侨谢振凯与他的菲律宾妻子高美丽在马尼拉重逢的动人瞬间。那幸福的笑容背后,是两人长达十四年的思念与坚守,更是承载着一代华侨在抗战岁月中“为大家舍小家”的深情与大义。
1947年广东江门华侨谢振凯与他的菲律宾妻子高美丽在马尼拉重逢时拍摄的照片。
异国结缘,乱世相守
谢振凯与高美丽的爱情,萌芽于战火纷飞的年代。1906年,谢振凯出生于江门开平市潭溪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5岁那年,为谋生计,他远渡重洋赴菲律宾打工。从木工厂学徒到报童,他尝尽底层生活的艰辛,也亲眼目睹华侨与当地工人所遭受的不公。一颗为底层民众争取权益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一次机缘巧合,让热衷于语言学习的他结识了一位西班牙语老师,并因此与其明媚动人的大女儿高美丽相识相知。在高美丽父亲的引导下,谢振凯加入了菲律宾工人兄弟会,并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谢振凯老家。
1927年,谢振凯因社会活动结识了后来创建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的许立及李炳祥、王亚璋夫妇。在他们的进步思想影响下,谢振凯于1929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民族解放与人民幸福奋斗终生。1930年,高美丽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将女儿托付给谢振凯,两人很快在马尼拉结为连理。婚后不久,因祖母病危,夫妇二人回到江门老家相伴三年。其间,谢振凯并未停下为民众奔走的脚步,他每日开客车奔波于开平、新会、恩平的交通线上,还牵头组建“平平车路工会”,组织工人争取权益。然而工会运动声势日隆,引来当时国民政府的不断施压。迫于形势,他不得不再次只身远赴菲律宾,并将高美丽留在开平。
1937年开平县公路网示意图。
“谁都没料到,这一别竟是十四年。”谢振凯之子谢柏毅感叹道,父亲离开后,母亲独自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既要面对生活的艰辛,又要忍受对父亲的思念。
赤子之心好股盛,报国无悔
而在菲律宾的谢振凯,也始终牵挂着远方的家人,更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1935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海外华侨纷纷响应号召,掀起抗日救亡热潮。谢振凯四处奔走,在当地广东侨胞和上层社会间宣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传达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还组织人力、财力、物资支援国内,坚决抵制日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简称“新四军”)。与此同时,菲律宾华侨踊跃组织各种活动支援祖国抗战。1937年,“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简称“民武分会”)公开征召华侨青年回国参战,并得到热烈响应,最终选拔28人组成“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由戴旭民、余志坚分别担任正、副队长。1939年,以王西雄为团长,沈尔七为政治指导员的“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正式组成。此后多年里,该组织持续输送青年赴延安支持国内抗战。“我父亲参与了当时的接送工作,后来曾担任中国驻联合国副代表(大使衔)的庄焰便是在我父亲的护送下离开菲律宾,回国前往延安的。临行前,我父亲还特意赠送了笔记本和钢笔,勉励庄焰好好学习。”谢柏毅说道。
1939年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在新四军军部。
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便对马尼拉展开轰炸。谢振凯借来小汽车,耗时五天将李炳祥等送至仙彬兰诺,随后又驾车护送许立等前往中吕宋曼地利村。当马尼拉400多名公开团体骨干需撤出首都前往中吕宋时,谢振凯主动承担起后勤供应与收容工作,保障了队伍顺利抵达目的地。
1942年5月19日,“华支”正式成立。谢振凯成为了第一批成员。这支队伍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在当地英勇抗击日军。“我父亲将自己的左轮手枪献给组织,‘华支’成立时仅有两只枪,这便是其中唯一的一把手枪。”谢柏毅激动地说道。而在“华支”西部劳青山建军时期,谢振凯则负责民运与后勤工作,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他凭借多年积累的资源和不懈努力,保障了“华支”指战员三个月的给养,为抗日斗争立下汗马功劳。
1945年7月7日,“华支”第一大队干部在总部合影。
王汉杰领导的“华支”,缴获日军山炮。
好股盛
“华支”广东大队部分指战员合影。
家国传承,三代从军
1945年,菲律宾迎来全境解放。随后,我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次年,高美丽携长子重返菲律宾,一家人在历经战火与离别后终于团圆。1947年,谢振凯与高美丽拍下了那张见证岁月与深情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是他们个人的纪念,更是那段抗战岁月的见证。
谢振凯一生都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他曾寄愿家族三代皆能从军报国。在他的感召下,长子谢柏龄1950年进入广东军政大学学习,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随部队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还立下二等功;孙子谢友军也于1984年参军,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坚守岗位,传承着家族的爱国精神。谢友军常说:“爷爷对我们很好,在教育上要求我们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有这样的爷爷,我很幸福。”
谢振凯大儿子谢柏龄。
谢振凯孙子谢友军。
谢振凯一生高风亮节,全身心投入于国家大业,这背后离不开高美丽默默的支持。两人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展现了爱情最本真、最坚韧的模样。两人的一生,是一代华侨爱国精神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爱国人士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
1987年6月19日,谢振凯逝世,享年81岁。临终前,他嘱咐后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切成绩与功劳都属于党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彰显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华侨的崇高境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谢振凯与高美丽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坚守,更是一代华侨炽热的家国情怀。他们虽身居异乡,却始终心系故土,以行动和生命支援祖国抗战,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这份深沉的爱与坚定的信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复兴任重道远;它激励着我们,不忘来时路、不负赤子心,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继续传承这份厚重的精神遗产,以行动告慰先烈,以奋斗续写家国梦想。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 强 张纯青
统 筹:李 琳
监 制:申 晨
策 划:许萌萌 王璐瑶
稿 件:王璐瑶 实习生 刘昀
设 计:汪婉莹
摄 像:张瑞霖 罗渊
剪 辑:张瑞霖
配 音:王璐瑶
校 对:陈学德 梁洁萍好股盛
瑶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