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色的晚霞泼洒在波光粼粼的伶仃洋上,将矗立海中央的“格盛1号”智能化养殖平台染上一层暖金。58岁的叶悦和立于平台甲板边缘,手臂奋力一挥,鱼食如雨点般撒向网箱。刹那间翻乐股,水面沸腾!成群的章红鱼苗竞相跃出,银鳞闪烁,生机勃发……这幅生动的海上牧“洋”图,是叶悦和在珠海桂山蜘洲岛海域的日常。
珠海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叶悦和在特区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春”——投身珠海海洋牧场,实现了从一个多年来依靠木鱼排养殖的传统渔民,到掌舵巨型海上养殖平台,从事智慧化养殖的现代牧“洋”人的华丽转变。而伴随越来越多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的投入使用,叶悦和与他的同行们正借助现代科技,将古人对“耕海牧渔”的想象变成现实。他们不仅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滨成功“开垦”出一片壮丽富饶的“海上粮仓”,也成为45年来珠海经济特区深耕蓝色国土,从“海洋资源大市”向“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持续迈进的亲历者与开拓者。
缘起与变迁:避风港筑繁华海疆
叶悦和与珠海的故事始于1988年。21岁的他随大哥跑船途经这座刚满8岁的特区——海岸线上,只有低矮的楼房零星矗立,一眼望去,与高楼林立的澳门形成巨大反差。由于城市化刚刚起步,彼时的珠海在叶悦和眼中略显“平淡”,“没什么好逛的”。
此后,叶悦和跑船经常从珠海经过,穿梭于珠海的荷包岛、大蜘洲、大万山岛等大小岛屿之间,伴随船只飞驰,他也亲眼见证了这座特区城市从荒凉到繁华的不断变迁。
“那时不仅珠海的主城区很不起眼,许多岛也是荒无人烟,只有海鸥、礁石和拍岸的浪花”,叶悦和回忆,其偶尔会上岛捡些废木料、尼龙绳卖掉贴补生活,这成为他跑船时光里的小确幸。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个当时略显简陋的城市,日后会成为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那些沉寂的荒岛,会在特区发展的春风中彻底蜕变。
进入90年代,连接珠海唐家、香洲、吉大及拱北的情侣路开始建设,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伴随城市化进程骤然加速,昔日荒凉的特区海岸线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经过,都能感受到珠海的变化,海岸线上的高楼越来越多,穿梭往来的汽车、游客也慢慢增多了”,叶悦和说,珠海的发展日新月异,此前与他一起跑船的大哥后来也被这座城市所吸引,选择在珠海安家,并于1999年购置了房产。
时隔多年,叶悦和依然清晰记得其第一次到大哥在珠海的家探亲时,经过宽阔的珠海大道,这条建成于1993年,贯通珠海东西的交通动脉不仅以双向八车道车的设计创下当时的全国纪录,也让他感到了极大震撼,连连感叹:“珠海的发展眼光,真超前!”
如今,站在“格盛1号”的甲板上远眺,叶悦和总会感慨万千。那些他早年频繁穿梭的桂山岛、东澳岛、外伶仃岛纷纷蝶变,早已变成另一番景象:桂山岛从“渔船比路灯多”的小渔村,发展为游客打卡的热门目的地,岛上民宿客栈林立,海鲜餐厅飘香。东澳岛上,一批国际级酒店纷纷落户,形成高端酒店集群,蔚为壮观……看着昔日的简陋荒岛,如今客货码头焕然一新,环岛公路串联起美景与生活,灯火璀璨的民宿和酒店取代了过去的荒芜,他由衷感到高兴。
让叶悦和感触最深的是湾仔。在漂泊不定的跑船生涯中,每当风浪汹涌,这里是他暂歇的一处重要“避风港”。“变化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叶悦和感叹,记忆中的湾仔过去只有低矮的房舍和渔港,如今已被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大型社区和繁华的商业配套所取代,一水之隔的澳门风光成为湾仔天际线的独特背景。那些曾经在湾仔避风的渔船,如今大多驶向了设施先进、规模宏大的洪湾中心渔港。
“你看现在的洪湾渔港,那才叫气派!”叶悦和语气里带着赞叹。宽阔的码头、整齐的泊位、高效的装卸设备,还有配套的冷链物流、海鲜交易市场,一应俱全。“以前在湾仔避风,系好缆绳就算安心了,补给、修船、卖鱼都得四处想办法。现在洪湾这边就像一个‘渔家新城’,啥都方便翻乐股,安全又高效。这才是渔民们需要的现代化避风港和‘根据地’啊!” 从当年简陋的湾仔锚地,到如今功能完备、辐射区域海洋经济的洪湾中心渔港,这种渔业基础设施的巨大飞跃,让叶悦和感触尤为深刻。
抉择与重返:半百之年搏浪蓝海
1996年,叶悦和暂别跑船,回到江门台山老家尝试木鱼排养殖。
但时光流转,珠海的魅力在叶悦和心中从未黯淡,后来他一边在老家跟朋友合伙养鱼,另一边也在珠海购置挖掘机承接工程,虽最终未能创业成功,但凭借着一股永不言败的精神,他并未因此放弃在珠海闯一闯的念头。
2021年,机会终于来了。叶悦和偶然得知珠海建设海洋牧场,招聘养殖人员。尽管此时已年过五旬,在老家养鱼早就驾轻就熟,但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放弃老家更为安逸的生活,说服家人报了名。原本只是想着试一试,毕竟自己年纪不小了,但令叶悦和喜出望外的是,珠海蓬勃发展的海洋产业张开怀抱接纳了他。“只要肯打拼,愿意奋斗,珠海就愿意给我们圆梦的机会,年龄、地域都不是门槛”,叶悦和感叹道。
此时,珠海的深海养殖刚刚起步。应聘成功重返珠海伊始,叶悦和随施工队在竹洲岛收拾码头,做前期准备。项目后期因台风停滞,需人留守设备,他主动请缨,一个人一待就是8个月。“前两个月没通电,直到光伏设备装好才通,打电话只能去特定地方找信号”,尽管条件简陋,叶悦和心中更多的是“离梦想更近了”的喜悦。
今年4月,叶悦和终于登上了“格盛1号”智能化养殖平台,这不仅是珠海将耕海牧渔变成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他养殖生涯的“转折点”。
蜕变与智驭:老渔夫掌舵新蓝海
“格盛1号”是半潜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平台长86米,宽32米,高16.5米,工作吃水10.5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以上,配备绿色能源发电、网络通信、饲料储存与冷藏、无人机无人船自动投喂、环境监测、水下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
尽管与海洋打了半辈子交道,回老家养鱼也有二十多年,但在“格盛1号”短短数月的经历,却完全颠覆了叶悦和的想象——从靠天吃饭、凭经验养殖的传统渔民成为了智慧化养殖的海上牧“洋”人。
“以前养鱼,全凭眼睛看、经验猜:水色浑浊吗?鱼游得欢吗?全凭感觉”他这样描述传统方式的不确定性。而在“格盛1号”,一切截然不同:温度、盐度、含氧量、浑浊度……各项关键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显示。“饲料投多少?病虫害风险高不高?现在都有科学数据说话!”叶悦和坦言初学智能系统时像个“小白”,但很快尝到甜头:“精准、省力,关键能提前预警,大大减少损失!科学养殖,这条路走对了。”他熟练滑动手机查看数据,黝黑的脸上透着掌握新知的笃定。
如今,叶悦和负责“澎湖号”和“格盛1号”两大智能平台的养殖管理。他指着脚下深达11米的巨型网箱,自豪而风趣地说:“看这‘大房子’,鱼儿在里面觅食畅游,自在得很!就像人住得宽敞心情好,自然长得快又壮!”
在“格盛1号”上,叶悦和有3名伙伴,其中最年轻的搭档是28岁的黄锦尧。这位河源青年2016年离乡,辗转东莞、广州、深圳等地。“老家很少见海,听到能来海上工作,马上就来了。”黄锦尧偶然得知珠海招聘海洋牧场工作人员,为了圆自己的“海洋梦”,当时尚不会游泳的他,下班后便直奔游泳馆,一周便学会了游泳。
初到平台时,黄锦尧负责运维,后来平台需配备潜水员,他便主动报名,赴广州考取潜水员证。如今的他,肩负水下设备维护和鱼群观测重任。“天气好时,透过阳光看鱼群游过,心里特别踏实。”谈及潜水感受,他眼中满是敬畏:“在水下觉得自己很渺小,对海洋多了份尊重。”从城市打工者到专业潜水员,黄锦尧的成长,印证着珠海海洋经济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这里不仅有稳定工作,更是实现梦想的舞台。
正是这片传承千年渔耕文明、如今焕发科技活力的海域,吸引着像叶悦和、黄锦尧这样的新老“渔民”不断涌入。回望珠海特区45年,珠海正稳步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从宝镜湾遗址出土的远古网坠,到“格盛1号”遍布的智能传感器,渔业生产从“看天吃饭”迈入“数据决策”,这座城市正以“科技+产业+生态”的全新姿态,在伶仃洋上书写着新时代的蓝色传奇。
尽管在珠海工作的时间还不长,但叶悦和说,珠海早已是他“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年轻的黄锦尧则爱上了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我喜欢这种在成长中奋斗的感觉,未来打算继续在珠海打拼”。两代“牧洋人”,一片珠海情——他们的故事,仍在这片澎湃的海上延续。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胡怀军 杨亮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栋 实习生 杜奕韵
摄影:郑俊彬
特别鸣谢: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翻乐股
瑶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