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梦见鬼了日赢配资。
从骊山讲武回到宫中,唐玄宗心里总感觉闷得慌,一病就是月余,宫里用尽方法,请了良医和巫师,科学玄学齐上阵,都不见好。
直到一夜,玄宗做了个噩梦。
在这个梦里,有一个小鬼和一个大鬼。小鬼穿着红衣短裤,一只脚有鞋,另一只脚光着,手里摇着大纸扇,他没冲着唐玄宗来,而是在床边窃取杨贵妃的香囊和玄宗的玉笛。大鬼猛然出现在小鬼身后,只见他头戴帽,脚踏靴,穿蓝裳,袒露一臂,威风凛凛。大鬼捉住正在行窃的小鬼,挖掉小鬼的双目,旋即将小鬼一口吞下。
梦里的唐玄宗表示,吓死宝宝了,赶紧问那个壮硕的大鬼,你是何人?
大鬼答道:“臣生前武举落榜,而今誓为陛下除尽天下妖孽。”
唐玄宗一觉醒来,霍然而愈,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这个故事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更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唐代文人的笔记,比如晚唐周繇也写了玄宗梦鬼的故事,更详细地描述这位捉鬼大神的样貌:圆颅、长髯、阔臆,着斜开领蓝衫,戴危冠,手执凤管、竹简等法器,舞动时如虎跳幽谷、龙跃深渊,万鬼莫近,离去时烟云忽起,雨雹交加,不留痕迹。
周繇、沈括等描写的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钟馗。
今日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来聊聊这位驱鬼除邪的大神。
有一种观点认为,钟馗的原型不是现实人物,而是一件礼器,得名于周代的“终葵”,古人用它来做逐鬼驱邪的法事。
《周礼·考工记》曰:“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这里提到周天子使用的礼器圭上,有一种装饰被称为“终葵”。明代才子杨慎为此句作注时,考证终葵是一种椎子状的器物。
这种说法的一个有力证据是,六朝至唐代的文献提到“钟馗”时,有时会使用“终葵”一名。
▲[清]高其佩:《指画钟馗图》。图源:网络
那么,钟馗的形象是怎么来的呢?
民俗学家胡万川推测,其凶恶的造型可能是从傩舞中的“方相氏”演变而来。
傩祭,这种古老的祭祀礼仪早在商周时期便有记载,是恭迎神灵降临的仪式,同时又有驱逐不吉的寓意。《论语·乡党》说,孔子在乡间遇到有人举办傩祭时,会身着正式的礼服,恭敬地站在朝东的阶梯上,以此表示尊重(“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直到现在,中国很多地区仍有傩舞的习俗,表演形式虽有不同,但都传承自古老的祭祀仪式。
傩祭中最核心的环节,即扮演神职角色起舞。在周代的傩舞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方相氏”,外表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凶相,在仪式上负责驱疫逐鬼。
古人一向敬重鬼神。想象一下,在两三千年前的傩祭仪式上,扮演方相氏的神职人员身披一身火红的战袍,头戴黄金制成的四目面具,手上裹着猛兽的毛皮,举起干戈舞动。围观的人们应该感到震慑,他们相信,这样就可以赶走恶鬼,驱逐不幸。
不过,从上古的礼制、巫术中探寻钟馗的起源,终究只是推论,缺乏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支持。
▲傩舞面具。图源:摄图网授权
学者刘锡诚从文献中寻找钟馗起源的文字记载。他认为,据前人考证,作于晋代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已经有钟馗捉鬼的记载,那么,钟馗信仰在晋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太上洞渊神咒经》是一部道教咒语书,有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章节,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有一节说:“今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得,便付之辟邪。”
在这个故事中,钟馗会捉鬼治病,还有孔夫子、周武王给他打辅助,组成“捉鬼小队”,一大帮神兵给他们撑场面,可见钟馗打鬼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后来唐宋文献中有大量钟馗传说。
日赢配资
▲[清]吕学:《钟馗图》。图源:网络
在《梦溪笔谈》中,唐玄宗梦钟馗的故事还有后续。
唐玄宗病好后,召见画家吴道子,将梦的内容告诉他,命他作画。吴道子是人物画的行家,有“吴带当风”之称,听完玄宗的讲述,他仿佛亲眼见过梦境,大笔一挥,绘成一幅钟馗画。玄宗端详着这幅画,兴奋得拍桌子,说:“卿和朕做了同一个梦啊!怎么会画得这么像?”
吴道子情商很高,当即进言:“陛下忧劳,宵衣旰食,因政务繁忙导致饮食不规律,才被邪祟所犯,好在果然有驱除邪物的神明,以卫陛下圣德。”玄宗听后大悦,赏了吴道子百金。
吴道子画钟馗一事,并非空穴来风。北宋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就看过吴道子的钟馗画,在《图画见闻志》中点评:“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䪃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据说,在唐玄宗的引领下,家家户户悬挂起了钟馗画。唐代的文臣们也记载了新春时挂钟馗画的场景,如张说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刘禹锡的《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等。其中,张说是玄宗时期的宰相,他在这篇表文中说,每到岁末的时候,宫中派宦官到大臣府上宣读圣旨,赏钟馗画和新日历,钟馗画用来悬挂家中,驱除邪祟。
▲[明]佚名:《钟馗像轴》。图源:网络
由于钟馗捉鬼的IP营造得太过成功,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一起因钟馗画引发的大案。
吴越国第三任国君钱佐死后,王位传给弟弟钱倧。钱倧为人比较严厉,不满于哥哥在位时纵容旧臣,所以一上台就想整顿吏治,雷厉风行地处死了三名违反法律的官员。吴越国的开国功臣胡进思在朝中颇有威望,多次干预政事,成了钱倧的眼中钉,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有一次,钱倧在碧波亭阅兵,犒赏三军,胡进思仗着自己是老臣,非要出来找存在感,劝谏钱倧不要赏赐太厚,家底省着点花。钱倧不乐意了,说我赏赐将士,并非私事,有什么过失呢?
钱倧即位后几个月,正逢除夕之夜,宴请百官,钱倧命画工献上《钟馗击鬼图》,亲自题诗。要知道,从唐代以来,皇帝在新年赏赐钟馗画就是常事,有吉祥的寓意,可是,偏偏这时候,钱倧和胡进思闹掰了。胡进思一寻思,钟馗打鬼,老板这是要打哪个鬼?不会是我吧?
武将不可怕,就怕武将有文化。于是,胡进思索性起兵,杀进宫里,逼迫钱倧退位,拥立其弟弟钱俶为君。之后胡进思一直想找机会杀掉钱倧,幸好钱俶为人仁爱,说只有保全我哥,我才能上位,钱俶多次派人保护哥哥,没让胡进思得逞,这场钟馗捉鬼的闹剧,才没有演变成兄弟相残的悲剧。
▲[明]佚名:《钟馗骑虎图》。图源:网络
至此,钟馗已经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捉鬼大神。以往讲神话人物,很多神仙有史实原型,经历了从人到神的演变过程,钟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的形象演变是一个从神到人的过程。
宋代是一个科举兴盛的时代,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平步青云,就有更多人遗憾落榜。此前,在钟馗的神话故事中,他一直有个生前科举不第(一说武举)的标签,虚构的钟馗落榜经历或是引发了失意文人的共鸣,于是,钟馗作为凡人的故事得到补充。钟馗到底是哪朝考的科举,究竟怎么落的榜,统统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北宋元丰年间开封人高承编纂的《事物纪原》中,钟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终南山人,下山应举,却没有考中,悲愤之下触阶而死。唐玄宗下旨为钟馗安葬,钟馗感念君恩,成为鬼神后仍发誓为君王除尽天下邪祟妖孽。这个故事明显是给“玄宗梦鬼”补的前传,还带有几分忠君思想。
钟馗被改编为凡人出身,自然得给他编造几个家人、朋友。
在宋代的钟馗画中,钟馗身边多了一个女子,她就是钟馗的妹妹。比如宋末元初龚开的《中山出游图》,描绘了钟馗和小妹乘舆出游的情景,他们身边跟着形态各异的鬼卒,有的挑衣包,有的挟卷席,有的背篓筐,有的负葫芦,钟馗环目虬须,回过头来深情看着妹妹,满是疼爱之情。
龚开这幅钟馗画的创作灵感,实际上来自当时的民间习俗。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说,临安(今杭州)有“打夜胡”的传统,每年阴气将近、阳气萌生时,三五人为一队,装扮成钟馗、判官、小妹、神鬼等形象,敲锣打鼓,巡游街市,每到一户人家,就让他们捐点钱,讨个好彩头,也有驱鬼迎神的意思。
▲[宋]龚开《中山出游图》。图源:网络
那么,与钟馗同行的家人为什么一定是妹妹,而非钟馗爸爸、钟馗妈妈呢?
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这可能是个“谐音梗”。传说中,钟馗能“驱魅嫁魅”,民间以讹传讹,就成了“驱魅嫁妹”,妹妹就这么来了。
明代《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继续为钟馗的不幸遭遇增色。
在《唐逸史》中,钟馗依然是那个悲苦的落榜举子,但这一次,他本该是才华横溢的状元,因为貌丑被皇帝取消录用,钟馗气得撞死于金銮殿上,死后阴魂不散,被封为驱鬼之神,为世人驱邪避凶。钟馗作为捉鬼之神,不应该只是帝王的守护者,他更应该是“人民的钟馗”,这个改编体现了市民阶层崛起后,民间文学的世俗化。
在《唐逸史》的故事中,钟馗成神后还有后续。话说钟馗自尽后,其同科好友杜平伤心不已,将钟馗安葬。钟馗生前和妹妹相依为命,他得知杜平这么讲义气,便带着一众鬼卒回到家中,将事情原委告知妹妹,然后亲自送妹妹出阁,嫁给杜平,成就一段好姻缘。“钟馗嫁妹”的故事后来发展为小说、戏曲的经典桥段。
经过不断改编,故事中的钟馗亦人亦鬼亦神。可以发现,钟馗也是一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所谓“箭垛式人物”,是胡适的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或传说人物,得到历代不断改编,故事不断扩充,形象越来越生动复杂。
▲[元]陈琳《寒林钟馗图》。图源:网络
古代关于钟馗的文学创作,到清代达到顶峰,《钟馗全传》《斩鬼传》《平鬼传》等神魔小说层出不穷,脍炙人口,完成了钟馗形象的“最终进化”,他不再只是传统的驱鬼之神,更是为民降妖除魔的超级英雄,广受百姓爱戴。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些小说,都很套路化,主要内容就是文武双全的钟馗死后成为驱魔打鬼的神明,他有勇有谋,惩奸除恶,用各种方法降伏作恶的鬼怪,保一方百姓平安,最后功德圆满,享受香火。真是妥妥的爽文,适合用来改编成3A游戏。
▲丰都鬼城。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可是,古代的文人为什么要写钟馗的故事呢?
在《钟馗斩鬼传》,作者借阎君之口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凡人鬼之分,只在方寸。方寸正时,鬼可为神,方寸不正时,人即为鬼。”而在《钟馗平鬼传》中,开头第一回阎王也说:“今阳间有一种鬼,说他是鬼,他却是人;说他是人,他却又叫做鬼。各处俱有,种类不一,甚为民害。”这么一看,钟馗小说里的阎王是个哲学家。
总之,和很多明清小说一样,钟馗小说背后充满了抨击社会现实的内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钟馗小说归类为清代的讽刺小说。再看钟馗故事中打的各种鬼,像什么风流鬼、诓骗鬼、龌龊鬼、酽脸鬼、粗鲁鬼、酒鬼等,有着人间的种种恶习,他们看似是鬼,其实都是对人的影射。
有人的地方必有鬼。但愿,有鬼的地方都有钟馗。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推荐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22年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明]陈耀文:《天中记》,广陵书社,2007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3期
刘燕萍:《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宗教学研究》2001年02期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日赢配资
瑶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